25.02.2012: 读书会总结

此次所读的内容包括了两个重点,其一是政事,其二是为仁,践行道。
在为政方面夫子所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举贤。故子游为武城宰时,夫子问曰,女得人焉耳。夫子的理想在于以贤
能的人居于官位,治理国家。樊迟问知,夫子同样以为政之事答曰,务民之义,使民敬鬼神而不迷惑,不迷信于鬼
神。问仁,夫子则说,为政者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走在前面,有所得的时候走在后面。后世范仲淹说,先天下之忧而
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,和夫子所言包含着同样的道理。子贡有所问曰,若能心怀天下,博施于民,救济不足是否可
以称得上是仁。孔子回答说,这是圣人所能达到的境界,即使是尧舜,也无法完全做到这一点。有仁德的人自己想
有所作为时,一定会想到别人也想有所作为,也一定会付诸实践,帮助别人实现心中的想法。仁的意义不仅仅是在
于思想上的,而同样是在于实践意义上的。

在此篇之中,夫子对齐鲁的政事也有一个评判,“齐一变,至于鲁;鲁一变,至于道。”齐为姜尚封地,商业较为
发达,民风重利,亦有霸政之残留影响。鲁为周公封地,保留了很多周礼。夫子之言变,是在于复兴礼,回归旧有
的社会秩序。鲁之为政者若能更好地践行周礼,则鲁国则会社会安定,达于大道。夫子对于当初之社会面貌则有评
判曰,民鲜为中庸久矣。中庸,即恰到好处地行为处事,作为最高的美德,百姓们很久都不能做到这一点了。对于
社会之好佞好美,则批判曰,没有祝鮀的长于言辞,而仅仅有宋朝的美貌是不能在当世免于祸害的。甚至于,夫子
对于日常之酒器的形制亦有所感慨,“觚不觚”,借以反讽当时世人对于礼制的践踏。
这次讨论的几篇中,夫子言政事,或者是在弟子将入仕时所言,或者是在为政者的角度上对弟子有所教诲,对时事
有所评论。其所言者,皆所体现的是夫子对于礼制、对于理想社会之向往和现实的努力。

在践行道上,夫子则借冉求之问,答曰,人当努力践行道,而不当有所借口,限制自己。告诫子夏,则曰,为君子
儒,勿为小人儒。践行仁道,当志存高远,有入仕为国为民的大情怀,而不当拘泥于小节,沉溺于词章之中。对于
君子之品行,则曰,君子明于事理,有所操守,心无邪念。所以君子可能会被小人所骗,然而,小人却无法使君子
有所迷茫、迷惑。对于践行仁道,成为君子,夫子则说,文质彬彬。意思是,人不当通过礼过分地修饰自己,同样
不当不习礼,而显得粗野而无教养。“博学于文,约之以礼”,则说,君子当让自己广泛涉猎,成为博学之士,同
样,又要让自己的行为合乎礼的规范,不因为过分修饰而陷于粗野,又不至于在行为举止上空于修饰,迂腐而无内
容。
夫子在此篇以山和水作为譬喻来解释仁者和知者,认为知者明于事理,行为处事流转不滞,故好动而乐于水;仁者
心广体胖,安于义理,如山之厚重沉稳,故好静而乐于山。借山水等譬喻,以让学生或者后之来者细细琢磨,而至
于心领神会是夫子的一种基本的言说方式。
夫子认为,践行仁道本身应该是一个理所当然的事情,就像离开一间屋子一定要通过门一样。然而,对于世人不践
行礼,其也只有感慨说“何莫由斯道也。”

论语的文本去时太远,很多词的本意已经不再清楚,后世的注家亦众说纷纭。每次大家聚会讨论的时候,都细细揣
摩,互相争鸣,在前贤的解释和自己的理解之中寻找心之所期待的最佳理解。每一次的讨论都气氛热烈,给大家带
来很大的收获。
下次儒学读书会活动定于3月31日(周六)下午三点到六点在鲁尔都市孔子学院举行,内容为《论语•述而第七》第一章至第二十一章。
德国儒学学会诚挚地邀请您共读经典!
(联系方式,窦飞 consserl@hotmail.com )

窦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