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.02.2013: 德国儒学学会杜伊斯堡读书会2013年1月读书总结

本次读书会的内容为《颜渊第十二》的前半部分,重点是仁、君子和为政。
关于仁,颜渊问,夫子答曰,克己复礼。克己解释为约束自己,夫子进一步阐释为“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。”“复礼”可以解释为恢复礼。夫子之时,正是礼崩乐坏,僭越周礼之事多有发生。同时,土地兼并开始出现,自然灾害亦时有发生,夫子认为恢复周礼可以解决这些问题,可以做到四海清平。因此,此处的“复礼”可以解释为恢复周礼。如此,“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焉”就可以解释为,如果恢复周礼,人人都遵守礼,那么天下归仁,天下就太平了。“复”也可以解释为反,礼为外在,由礼反诸内心是谓复礼。此种解释认为,克己为约束自己,是由内向外,而复礼则是根据礼,由外向内。后文“为仁由己”是对此的更进一步解释。“复礼”也可以解释为符合礼,夫子认为我们做事情,符合礼,按部就班则会天下升平。“复礼”同样可以解释为践行,克己复礼即为约束自己,践行礼。
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焉,钱穆解释为,人能克己复礼之事,则天下尽归入我仁心之中。杜老师指出,这种解释和王阳明心即理有一定的传承关系。阳明心学认为,心外无物,即是说天下皆可以归于心中。而达到这种境界,根据这里的说法正是要克己复礼。然而,宋明理学的解释多有自己的形而上学发挥,虽然精致完美,但是可能剥离了夫子的时代背景,不符合夫子的本意。
此外,大家还讨论了夫子保守的问题,认为夫子在强调恢复周礼,恢复等级制度这点上有些保守,但是他对礼有新的发挥,强调仁,认为礼的真正内涵在于仁,所谓礼为仁之用,在这一点上,夫子是进步的。
于此,大家还讨论了“为仁由己”是否先天存在的问题,即,人是否会先天性得趋向于追求仁。
同样是仁,仲弓闻,夫子答曰:“出门如见大宾,使民如承大祭。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,在邦无怨,在家无怨。”和回答颜渊相比,这是另外一个不同的角度。“雍也,可使南面”,仲弓擅长政事,因此这里的回答使从为政的角度,这也符合夫子因材施教的主张。此处回答,一则强调恭敬,二则强调使役人民之时应当心存怜悯,所谓祭祀之时,人要奉献牺牲,而劳役之时,人民亦要作出牺牲,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使役人民之时应当谨慎而为。
此处,冯友兰认为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为被动意义上的恕,主动意义上的恕为推己及人,或者说“己欲立而立人”。
司马牛问仁,夫子则回答说言辞谨慎为仁。《史记》记载:牛多言而躁。夫子则以言辞小心谨慎来教导他。

司马牛是宋国司马桓魋的兄弟。司马桓魋在宋恃宠为乱,司马牛亦多有担心。其问君子,夫子回答说不忧不惧,并且解释说,内省不疚,夫何忧何惧?其感慨自己没有兄弟之时,子夏则安慰说,四海之内皆兄弟。

子贡问为政,夫子答曰足食,足兵,民信之。夫子认为粮食、兵器、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是为政中最为重要的,其中这三者中最重要的又是人民对政府的信任。简而言之,人民如果不信任政府,那么政事无以立。
这里涉及到政府的合法性问题。曾有学者在中国和欧洲做过政府的信任度调查。在中国,民众对于政府的信任度要高于欧洲。这是否能够说明,中国政府的合法性要高于欧洲呢?答案是否定的。西方政府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契约论。契约论认为,政府是一个拥有很大的权力,其先天性的倾向于作恶,因此,民众需要时刻保持警惕,时刻监督政府。而中国的政府却是建立在另一种理论基础之上,所谓民之父母。民众与政府之间有一种类似于父母与孩子的感情在里面,政府有先天性的权威,而民众则很高的期待,这种期待通过对政府的信任表现出来。
同样是为政,正如上次读书中读到的,夫子及其弟子主张轻徭薄赋。哀公问为政,年岁不好,政府用度不足。有若答道减税,并说,百姓用度足的时候,君王的用度自然会足。
在这里,哀公是从国家开支的角度提出问题的,有若显然避开了这个问题,从年岁不好百姓日子艰难的角度来回答问题,也可以理解为,有若并没有对具体的国家开支问题提出建议。
齐景公问政于孔子,孔子说:君臣夫子都应该做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,比如说,父应慈,子应孝。齐景公对这句话则理解为,自己为君,他人应该把自己当作君来对待。时齐景公任由大夫专权,又不立太子。夫子这句话是从自己应该怎么做的角度来批评景公,而景公则从他人应该怎么做的角度来理解。这种误解普遍存在于儒者和统治者之间,称为儒者推动自己理想的一个很大的障碍。

在此次讨论的间隙,我们应针对读书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。

下次聚会预定于2月23日在杜伊斯堡孔子学院举行内容为《颜渊第十二》的后半部分。
德国儒学学会杜伊斯堡读书会欢迎有志之士的加入!

窦飞
consserl@hotmai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