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2.12.2012: 德国儒学学会杜伊斯堡读书会11月读书总结

本次读书会的内容包括《先进第十一》第一章到第十三章,重点在夫子对于弟子的评价,以及颜回死时各人的态度。

司马迁以“仲尼厄,而有春秋”来概括夫子的一生。根据《史记》的记载,夫子曾流转于诸国之间,郁郁而不得用。周游之时,曾在陈绝粮,亦曾遭桓魁之乱,也曾惶惶如丧家之犬。在此困厄之中,陪伴夫子的都是夫子的弟子。因此,夫子和弟子的关系不仅仅是师生,亦是情同手足的朋友。
此篇第一章讲“先进”与“后进”。先进与后进有很多种解释。其中一个解释为先入夫子之门为先进,后入弟子之门为后进。另一种解释为先学礼而后为官为先进,先为官而后学礼则为后进。
在这里,大家讨论了春秋之时贵族和平民的区别,以及国人与野人的区别。
因为世袭制,贵族之子可以直接接收教育,然后为官;平民之子则可能无法接收教育。自孔子开始方有私学,平民在这个时候也开始接收教育,而后为官。孔子的弟子之中大部分皆为平民。所以,先进可以解释为先学习礼乐然后能够做官的平民,后进则是先天性的能够做官,后来学习礼乐的贵族。前者较多地保留了先天的质朴气质,得到夫子的赞赏。
夫子讲学也分为几个阶段。最开始的阶段,夫子的地位尚不是很高,弟子有颜回、子路、子贡等人。夫子周游列国之时,这一阶段的弟子有很多都追随左右。这一阶段的弟子很多出身低微,生性质朴,个性十分鲜明。夫子周游列国之后回到鲁国,此时,夫子已经是名满天下的高人,弟子盈门,比如说子游、子夏等人。这个阶段的弟子可能都彬彬有礼,不如弟子早期的弟子活泼。所以,夫子也可能在这个意义上说,其早期的弟子则如野人一般,勤于礼乐而又不失自己质朴的天性;后期的弟子则如谦谦君子。

第二章则是夫子的感慨。夫子晚年时,其早期的弟子或在朝为官,或早逝,皆不在左右。所以,夫子想起当年流转于陈蔡之间的时候,不禁感慨,这些学生如今都不在身边了。

第三章是著名的孔门四科:德行、言语、政事、文学。史记中记载,夫子弟子三千,有名者七十有二。其中又以夫子列出的这几位最为受夫子欣赏。在这里,我们讨论了为什么夫子列出了这四个科目,这四个科目的排序是否有特别的意义。大家认为,夫子强调礼,礼又是通过德行表现出来的,所以夫子多强调德行。杜老师认为,德行是礼的基础和意义(Sinn),但是,另一方面,德行,比如仁,又必须通过礼才能表达出来。言语、政事、文学这些都是为官所必须的才能。夫子讲“学而优则仕”,因此,夫子对这些才能多有强调。夫子的弟子中做官者甚多,可能与夫子对于这些的重视多有关系。

第四章是对于颜回的评价,认为颜回对于夫子所讲的东西都能快速的理解,并且十分喜欢夫子的理论。然而大家在这里也讨论了教学相长的问题。在教学中,有问题多家讨论方能使真理越辩越明。颜回这样的态度也可能被理解为唯唯诺诺,不提出自己的想法,只是跟随夫子的意见。

第五章讲闵子骞的孝。第三章孔门四科,闵子骞列德行,其以孝著称。在这里讲,闵子骞的父母兄弟对他有很好的评价,他人亦不能对此评价提出异议。闵子骞之孝是让家人邻居都十分认可的孝。

第七章至第十一章皆是讲颜回死这件事情。
颜回字子渊,少夫子三十岁,为夫子最得意的弟子。夫子曾讲“在陋巷,一箪食一瓢饮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”,在孔门四科中,颜回居德行科第一。颜回随夫子学习很早,周游列国之时亦随夫子左右。夫子与诸弟子遇乱,颜回曾言“夫子不死,回亦不敢死”来安慰夫子。
颜回年少,从学又早,深得夫子的喜爱,也最有可能继承夫子的衣钵。颜回不幸早逝,夫子自然及其悲伤。颜回死后,夫子直言“天丧予,天丧予!”夫子推行礼乐向来从来都认为有天命在身,此处言天丧予,既是表达对颜回的哀痛,亦是对于礼乐不兴的哀鸣。
颜回死后,夫子之苦甚为悲痛。门人不解,夫子则说,也只有为颜回这样的人才会如斯般悲痛。颜回之死对于夫子的打击不啻于晴天霹雳。
然而,夫子情感上的悲痛并没有成为不守礼制的理由。并且我们从字里行间可以明白,夫子是在颜回的角度来考虑葬礼的问题,认为,即使夫子对颜回极好,也不能违反礼,厚葬颜回。
门人主张厚葬,夫子不许。门人没有听从夫子,厚葬了颜回。夫子则直斥曰:“回也视予犹父也,予不得视犹子也。非我也,夫二三子也。”夫子与弟子这种态度上的分野也许是对颜回之死一个很好的注解,既厚葬了颜回,也没有让夫子违礼。
颜回去世之时,其父亲颜路请夫子之车为椁。夫子认为自己曾做过大夫,无车而行不合礼节,拒绝了颜路的请求。同时,夫子也说,他的儿子孔鲤去世的时候亦只有棺而无椁。夫子对颜回虽好,但是礼为最根本的准则,不能因为个人的喜好而妄加变动。
季康子曾问夫子好学的弟子。夫子说,只有颜回,颜回去世之后他就没有好学的弟子了。

夫子年老之时,先是儿子去世了,后来是最得意的弟子去世,后来从游、共患难之人都不在左右。夫子之晚年可为凄凉。

第十二章讲季路问鬼神。夫子让季路更关注生的事情,少关注鬼神、死的事情。季路即是子路,好勇敢言,后仕于卫国,死于卫国内乱。夫子可能看出子路此时不在礼上努力,而关注鬼神之事,怕子路走向邪路,因此教导子路更关注与周围的现世的生活。
第十三章讲弟子的神态。闵子骞訚訚如也,冉有、子贡侃侃如也,子路行行如也。夫子看到弟子各有所长,个性鲜明,十分欢乐。但是,夫子也表达了对于子路未来的担忧:由也,不得其死然。后来,子路和高柴在卫国做官。夫子得知卫国内乱的消息就开始为子路伤心。子路最终如夫子所言,死于这场内乱。

如往常一样,在读书会的最后大家都选了最喜欢的章节。
唐敬认为第十二章最好。这章强调了生命的重要性,让人认识到尊重生命的意义。Kai也认为这种最有意思。他讲了夫子在异端面前的态度,及其对子路的批评。杜老师则认为,第一章的先进意思为先学好礼乐,然后做官,这一章最有意思,强调有一定道德修养以后方能做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