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.07.2012: 杜伊斯堡读书会六

今天读书会的内容是《论语·泰伯第八》第十一章到二十一章。本次读书会的重点在于为政、为学以及尧舜禹事。
关于为政,夫子讲到,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。本章可以从名实关系的角度来解释,人在其位,则可以根据其位关心政事。不在其位,关心谋划政事则“名不正,言不顺”。但是大家又同时认为,本章实际上和夫子自己的作为多有矛盾。夫子本人周游列国,汲汲于政事;晚年回到鲁国之后,又说“以吾从大夫之后,不可不告也。”这种不在其位,而谋划政事的事实,说明夫子这句话可能有特殊的背景。同时,大家又讨论到了,如果做官没有相应的知识怎么办。古代官吏选拨重在推选贤能之人,即“举止而错诸枉”。同时官吏一般是贵族,接受过贵族的适用的教育。因此,一般能够做官的人具备相应的知识,可以胜任官的身份。
同时,在为官和为学之间,夫子讲到,三年学,不至于谷,不易得也。当时,为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仕,故有“学而优则仕”。从这里也可以看出,春秋时期,为官之人在为政之前一般都接受过足够的教育。但是夫子更希望的是学生能够专心于学问,像颜回那样志于仁。因此,在这里夫子说像颜回那样不关心政事之人应该受到赞扬。
为政之事,夫子也讲到道与人生操守之间的关系。“笃信好学,守死善道。危邦不入,乱邦不居。天下有道则见,无道则隐。邦有道,贫且贱,耻也;邦无道,富且贵,耻也。”对于这章,大家也做了充分的讨论。认为,道本身可以解释为合法性。如果邦本身丧失了合法性,那么君子就应当坚持自己的操守,笃信善道,如果邦本身具有十足的合法性,在这样的社会之中不能有所作为同样是一个君子的耻辱。同时,大家又讨论到了其中可能存在内在矛盾的地方,邦无道,这是君子应当当仁不让,以舍我取谁的心态奋起作为,邦在这时正是依赖于有道之人的作为由无道逐渐走向有道。在这里,夫子应当是十分严肃的讨论了个人与国家的命题。认为,个人之人格发展是立于国家之前。邦混乱或者无道之时,那么个人人格之展开处于优先的地位,所以可以抛家弃国而“隐”。这种讨论开启了儒家对于这个问题一贯而又充满矛盾的看法。自孔子以降的很多知识分子都无法逃出这个仕与隐的基本命题。
在为政之外,本次也同样讨论到了为学的内容。夫子讲到,学如不及,犹恐失之。大家认为,此处的不及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,一个是迫不及待。学习总是有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态,深恐忘记学习到的东西。另一种解释为速度上的不及。学习好像生怕赶不上一样。这两种解释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其实相去不远,都说明了夫子对于学严肃的态度,“废寝忘食,乐以忘忧”的心态。
本次讨论的另一个重点是尧舜禹事。学者一般把这段时间的君位传承定义为禅让制。根据《尚书·尧典》记载,舜因为孝行而被四岳等人推举为君。禹同样因为德行而被推举为君。可以看出,在这个时候,尧舜之为君主要是因为自身之德行,通过推举而获得合法性。即夫子所说,“尧舜之有天下也而不与也。”尧舜之有天下并不是因为自己的汲汲追求,而是因为自己的德行而被赠予天下。当然,这句话本身也可以有其他的解释,比如说联系到舜负其父之海之滨的典故,这句话可以解释为舜禹之有天下,表现出来的就像是不在其位,君位于自己无关一样。夫子讲尧,则讲到“惟天为大,惟要则之”。根据《尚书》的记载,尧通过派定四时官吏,依据天之本身的规则行事,以天之为范本行政。因此,或者可以说,尧之合法性在于其依据天命这件事情本身。关于禹,夫子则讲到“菲饮食而至孝乎鬼神,恶衣服而致美乎黼冕,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。”禹日常生活之简单和祭祀之繁复形成了强力的对比。“古之大事在祀在戎。”禹的这种做法正是契合了这种思想。从这里也可以看出,祭祀在于维系氏族稳定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。
同样,大家还对于第二十章夫子对于妇人的看法做出了批评。夫子之本意可能是在于说明,在春秋那个时代,因为人才难得,所以朝堂之上并不拒绝优秀的女人。同时,也有人认为本章应该与《阳货篇》第二十五章联系起来读,夫子之言反映了那个时代妇女之地位。
本次讨论会还讨论到了音乐,“师挚之始,关雎之乱,洋洋乎盈耳哉”。夫子之强调的音乐和教堂的音乐其实有相同的作用。人都在音乐之中得到安慰,心灵得到净化。“洋洋乎盈耳哉”,正是对于音乐之充盈状态的一个极好的描述。
下次读书会定于七月二十八号下午三点在杜伊斯堡孔子学院举行。读书的内容为《论语·子罕》第一章至第十五章。德国儒学学会杜伊斯堡读书会欢迎您的加入!联系方式 窦飞 consserl@hotmail.com